来源:市场资讯
文丨付文
来源丨红刊财经
9月24日,国家医保局出台新规,明确将为脑机接口等创新医疗产品开通医保赋码“绿色通道”,脑机接口投资从预期走向现实。
此前,9月1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发布YY/T 1987—2025《采用脑机接口技术的医疗器械术语》医疗器械行业标准。这是我国脑机接口医疗器械行业的首个技术标准,为脑机接口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和监管提供了权威、统一的通用语言和关键依据,是脑机接口从技术创新到应用落地的标志性事件。
脑机接口产业迎来政策密集催化
脑机接口技术横跨神经科学、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是全球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之一。作为尖端前沿技术,其发展离不开政策驱动。“十二五”规划中,将脑科学和认知科学列入基础科学前沿领域的重点方向;“十三五”规划提出,强化脑与认知等基础前沿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提出,在类脑智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从上述表述可见,脑科学的产业定位不断提升,从“基础科研探索”迈向“国家战略引领下的产业创新”,已经被视为中国科技水平重大突破的重要抓手。
展开剩余81%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脑机接口迎来政策红利密集期。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两个产业发展规划关键节点。
到2027年,脑机接口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初步建立先进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标准体系。到2030年,脑机接口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培育2至3家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迈入世界前列。产业进程时间表的确定,对于中长期投资布局提供了清晰指引。
脑机接口临床实践显著提速
脑机接口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据Grand View Research统计数据,全球脑机接口市场规模由2019年的12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近20亿美元,预计2024年—2029年脑机接口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速为17.50%。
当前,全球和中国脑机接口技术正处于从实验室到场景落地的关键期,临床医疗是重要的商业化应用之一,被视为治疗脑卒中等运动功能障碍疾病的重要创新方案。
2025年以来,中国脑机接口的临床实践明显加速。5月,北京天坛医院成立国内第一个将脑机接口技术应用于临床的病房。此后,同济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直属医院等也相继成立了脑机接口相关的专门病房。9月,南开大学团队完成中国首例介入式脑机接口辅助人体患肢运动功能修复的临床试验,该项技术被纳入科技部《脑机接口研究伦理指引》。根据动脉网数据,2024年有31项脑机接口相关临床试验注册,数量约为2023年的三倍。截至2025年6月7日,已有18起脑机接口临床试验,全年有望超越2024年水平创下历年之最。
从上市公司看,某科创板公司将脑机接口视为战略发展方向,围绕中枢与外周运动康复需求,开展磁刺激与EEG(脑电图)、fNIRS(功能性近红外光谱)等脑机接口技术的深度融合开发,在磁刺激中枢闭环调控系统、个性化治疗参数智能识别等技术领域具备先发优势。该公司生产的软体手功能康复机器人系列产品可作为人体运动和意图解码载体,并与多家主流脑机接口设备厂商开展协同系统开发,通过软体手+TMS(经颅磁刺激,通过磁场调控大脑神经活动完成治疗的技术),形成非侵入式脑机康复闭环方案。
其脑机接口商业化产品储备丰富,例如所负责的江苏省前沿技术研发计划“基于多模态脑生理监测的闭环神经调控装备及关键技术研发”,已经完成立项公示;牵头国家级重点项目“多模态情感交互式诊疗装备研发”处于中期阶段。从财务角度看,其上半年实现营收2.41亿元,同比增长5.62%;实现归母净利润0.64亿元,同比下滑11.96%。
信脑机接口技术突破三大关键:
电极、芯片、算法
从工作原理看,脑机接口设备的完整流程包括脑电信号的采集、处理、输出和执行,最终再将信号反馈给大脑。脑电信号的采集和处理是脑机接口的核心,技术突破的关键点在于电极、芯片和算法。
电极相当于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的桥梁,负责采集电生理信号,也可进行神经刺激。某深市主板公司是一家主营红外焦平面探测器芯片等业务的综合光电系统制造企业,公司董事长投资的衷华脑机成功研发植入式脑机接口系统芯片,采用接口双向设计,达到6.5万个通道,远超国外3000单通道水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024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利用该芯片,成功实施了湖北省首例脑机手术。上半年,该公司实现营收19.34亿元,同比增长68.24%,实现归母净利润1.81亿元,同比增长906.85%。
芯片和解码相当于脑机接口系统的大脑,对脑电信号进行分析、转化、控制、传输,实施神经刺激、神经调控,完成治疗过程。中国在脑机接口芯片和算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北京脑科学中心研制出全球首款全植入无线芯片“北脑一号”;另有高校和单位分别推出了编解码专用芯片与采集刺激芯片。
某沪市主板公司主营业务为医药分销,近年来加快布局脑机接口市场,通过整合脑电信号采集、AI算法分析和外规格机器人模块,研发针对中风、截瘫等神经损伤患者的康复训练方案。3月,该公司中标《湖北省人民医院脑机接口康复训练系统项目》,成为国内首个与国家级医院合作的脑机接口康复训练供应商。中报显示,上半年其实现营收811.06亿元,同比增长5.10%;实现归母净利润14.46亿元,同比增长19.70%。
开创大健康领域新型消费模式
除脑机手术临床应用,脑机接口技术可以治疗失眠、焦虑等问题,在大健康领域实现快速落地,正在颠覆传统健康消费模式。
某创业板公司拥有双向脑机交互等技术,瞄准睡眠呼吸暂停(OSA)、心律失常、精神压力过大等健康问题,全球首创睡眠智能体“AI小舒”,不仅可以监测用户行为和健康数据,还可以提供医疗级健康风险筛查。搭载该智能体的智能床通过脑机接口技术连接用户大脑,成为用户健康的“守夜人”。其整合了AI算法、传感器与医疗资源,形成“睡眠-疾病-干预”的闭环,将日常健康管理从被动监测升级为主动干预。财报显示,上半年其实现营业收入14.59亿元,同比增长0.07%;实现归母净利润1.06亿元,同比增长24.18%。
另在相关上市公司的资金支持和研发协同推动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丰富技术储备,正在加速向消费级市场转化。某知名AI龙头公司,在业内较早展开脑机接口业务布局,2018年联合华南理工大学成立脑机协同混合智能技术及应用联合实验室,就辅助肢体障碍患者康复、监测和干预精神心理疾病等应用展开研究。近年来,双方合资成立广州华南脑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基于脑机接口技术研发出全球首款非药物、可穿戴的防晕车晕船产品,其还具有减压、助眠、缓解抑郁焦虑的作用。
此外,脑控AI鼠标、脑机AI轮椅等产品也已经陆续进入市场。财报显示,上半年其实现营收109.11亿元,同比增长17.01%;实现归母净利润-2.39亿元,同比增长40.37%。
发布于:北京市股票配资网站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