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接到任务时的惊讶
“书记,让我领导全县的抗日斗争?”范征夫难以置信地问道。
1942年12月31日,正是即将迎来新的一年的最后一天,范征夫被紧急召到江苏省丹阳市的一个地下交通站。此刻,江苏省地委对他的要求震撼了他:让他独自担任镇丹县的武工队队长。范征夫愣了一下,以为自己听错了。
展开剩余86%范征夫,江苏扬州人,1920年出生。出身于一个优渥家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虽然早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他就已经投身革命,但直到1940年才正式加入新四军。在加入新四军的第二年,他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那时的范征夫,尽管已有三年军龄,但他的经历和岗位与担任武工队队长的职责显然不符。刚加入新四军时,他年仅17岁,先在部队担任宣传员,之后又在《太湖报》担任编辑。1941年,年仅21岁的范征夫被选为锡宜武三县行政委员会助理秘书。没过多久,他又调至金坛县,担任抗日民主政府的秘书及参议会秘书长。
所以,当他被任命为武工队队长时,尽管已有四年军龄,但由于他一直从事文职工作,并未亲自上过战场、甚至连枪都没好好学过,他感到十分惊讶。尤其是,在茅山“清乡”之后,原来的县长刚刚调走,敌人对这个地区的扫荡愈加严密,地委却把一个文职人员放在了这样一个关键岗位上,实在让范征夫有些难以接受。
2. 向新任务挑战
然而,在地委的坚定答复下,范征夫最终决定接受这个艰巨的任务。毕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知道服从组织安排是自己的责任,不容推辞。
当他到达延陵中心区,刚开始召开武工队会议时,情形让他大吃一惊。会议室里,除了他自己,居然只有六个其他队员。面对这种局面,他忍不住问道:“难道其他人还没到?”可是,通信员小孙答道:“报告区长,所有人都到齐了。”
他心中暗暗吃惊,心想,七个人怎么可能对抗敌人呢?而且,他很快发现,几乎每个人都没有带枪。面对这一状况,范征夫只好硬着头皮问:“你们怎么没有带武器?”这时,一名队员尴尬地回答:“报告区长,我们没有武器,没法带。”
范征夫的心情变得愈加沉重。他的武工队,严格来说,只有两支半枪。自己有一支20响的驳壳枪,副区长兼副队长朱祖武有一支老旧的王八盒子,而军事股长则仅有一把土造的短枪,甚至无法保证能正常射击。更为严峻的是,当时的苏南战局急剧恶化,敌人频繁地发动清乡行动,形势非常危险。
延陵中心区地处南京附近,敌人设有重兵把守,武工队在这种环境下如何生存,范征夫心中毫无把握。但他不敢拒绝,只得坚定地接受了这个几乎无望的任务。
3. 持续的敌军压迫
1943年,随着战局的变化,日军对延陵区的控制愈发紧张,围绕该地区的“清乡”行动也愈加频繁。此时,范征夫的武工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日军对延陵地区的扫荡,始于1941年,至1943年已几乎完全控制了这个区域,建立了众多据点,驻扎了两千多名日伪军。
但是,地委并没有要求武工队与敌人硬碰硬,而是要求他们以“心慌意乱、鸡犬不宁”的方式扰乱敌人。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范征夫和他的队员们采取了灵活的游击策略。
1943年1月6日,武工队刚刚成立不到一周,就迎来了敌人的首次大规模“清乡”。敌人出动了3000多名日伪军,似乎企图一举消灭武工队。然而,范征夫深知敌人兵力有限,无法做到全方位的覆盖。于是,他和队员们巧妙地采取了反复转移的策略,每当敌人出击一个方向时,武工队就转向另一方。这样,敌人虽然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却始终未能抓住武工队的影子。
4. 激烈的反抗与艰难的生存
随着敌军的步步紧逼,日军对延陵区的控制愈发残酷,他们不仅进行了军事清扫,还对所有敢于抵抗的村民实施了连坐政策。每当发现有民众支持新四军,日军便会烧毁他们的房屋,甚至将其全家处决。为了逼迫人民投降,日军甚至开出了丰厚的奖金,鼓励武工队员投降。
一天,范征夫的武工队因饥饿与疲惫,一路行进时碰到了一个叫李三才的大爷。李大爷出于同情,把家中的干粮递给了武工队。可惜,这一善举被丁猛这个汉奸看见,丁猛为了获得赏金,立刻向日军告密。结果,李大爷的家被日军烧毁,他本人也遭到毒手,死于火海。李大爷的邻居们也因遭到报复而丧命。
范征夫得知此事后痛心疾首,他下令:“今后,我们不能再接受乡亲们的食物,也不能住在他们家里。我们宁愿死在外面,也不愿拖累无辜的百姓!”尽管如此,长期的艰苦生存依旧困扰着他们。
最初,武工队在破庙中过夜。虽然这种地方并不安全,但庙里有供品,而日军通常不会进入庙宇。于是,范征夫和队员们依靠庙里的供品度过了艰难的时光。渐渐地,乡亲们看到了新四军的困难,主动为他们提供食物——有的把食品放到坟头,有的则偷偷送到破庙里。日军始终未曾察觉,供品成了他们重要的生存来源。
5. 持续的坚持与最终胜利
尽管生活如此艰苦,武工队从未放弃过战斗。范征夫经常召开队内会议,激励大家要坚定信念,不能辜负帮助他们的乡亲们。
到了1943年夏天,太平洋战场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日军遭遇惨败,中国战场上的日军兵力逐渐削弱,武工队也终于迎来了反击的机会。7月,范征夫带领武工队袭击了敌军一个军火库,缴获了大量武器,武工队的队员人数也逐步增加。
他们开始实施针对伪军和汉奸的打击行动。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打击,伪军的气焰大大减少,汉奸们纷纷开始收敛。而武工队也逐渐恢复了活力,甚至成功击败了敌军300余人,取得了显著的战果。
范征夫带领的七人武工队,用两支半枪,在极端困境下不仅生存下来,还取得了显著的战果。这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信念和勇气的胜利。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配资网站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